創世神話 02



整個寒假,有空閒的時間我都在看一部歷史小說。這部小說以戰國時代的秦國為主軸,將整個戰國時代主要的歷史事件活靈活現地說一遍,內容含括了歷史、哲學(諸子百家)、政治、地理等等知識。這些知識在我求學的時候,都是被生硬地切割成不同學門的不同單元,彷彿一塊塊被支解的生肉。在這些支離破碎裡,我難以得知這些血肉原來是依附在什麼樣的骨架上,更別說看見整隻動物的全貌。譬如商鞅,課本裡就只提到他變了法,讓秦國從此強大,但是他也不得善終。但商鞅究竟變了什麼法?其他國家又為什麼不變法?商鞅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何為了變法而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士為知己而死」、「圖窮匕現」、「完璧歸趙」,這些成語我超級會背,但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可以生產這麼多流傳千古的故事?

一邊看這部小說,我一邊想:若是要學歷史、地理這些冷知識,有這麼一個好文本,我何必需要一個老師站在我面前?

在準備創世紀課程的時候,「這類課程為何需要一個老師?」這個疑問,也是我質問自己的問題。然而我並不覺得歷史、地理這些學問裡,沒有教育者的立足之地,於是上面那個問題,就轉變成「這類的課程,老師可以做什麼?」在這門課裡,我試著好好回答。

首先,我試著給孩子們好文本。它們經過一些挑選、改寫,並且根據一些目的被安排進一個出現的順序表裡。

以下是這週「我的文本」:

壯族(廣西、雲南、廣東和貴州)
(1)
從前天地沒有分家的時候,在宇宙中旋轉著一團大氣,漸漸地越轉越急,越轉越快,最後變成一個蛋的樣子。但這個蛋和雞蛋不一樣,它裡面有三個蛋黃。這個蛋在宇宙中由一隻蟲推動它旋轉。另外,有另一隻蟲每天都爬到上面鑽洞,鑽呀鑽呀鑽。

(2)
有一天終於鑽出一個洞來,這個蛋就爆開來,分為三片。一片飛到上邊成為住雷公的天空,一片下地底成水,留在中間的一片,就成為中間住人的大地。從此,天上就有了風雲,地上就有了萬物。

(3)
可是那時候的天很低,爬到山頂上,伸手可以摘下星星,扯下雲彩。天地靠得近,人們日子很難過,太陽一照,熱得燙死人;雷公輕輕打鼾,就使人們不能入睡,要是雷公大吼大叫,就好像天崩地裂一樣,使人聽了又驚又煩。

(4)
為了使天地分開,布洛陀帶領人們爬了九百九十九座山,找到一棵又粗又高的老鐵木,布洛陀揮斧把它砍倒,大家把它抬到山頂,把天頂高……。

接著,我邀請孩子們畫圖,藉由這個操作,讓孩子們把「我的文本」變成「他們的文本」,成為個人化的東西。

以下,是「孩子們的文本」:





孩子們畫出來的,裡面包含了原來的故事、我的改寫以及孩子們個人當下的理解,是文本、我、孩子們三方的共同創作。我喜歡這樣的過程,和神話在時間中流動,因人、因時、因地被改寫的過程非常類似。無論孩子們有沒有發現這件事,他們都實際地經過這些了。

然後,我開始試著回答「教育者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在這個剛剛開始的階段,我期望孩子們能夠在這些故事裡紮實地汲取養分。我請孩子們試著比較不同創世神話之間的異同,請他們鑽進故事裡去,試著辨認創世神話的各種必要或非必要元素,辨識各種物件、圖騰和隱喻。無論是說得出口的理解,或者是說不出口的感覺,都好,在想像中好好地想想、摸摸、看看,用各個感官去想像去累積。



孩子們將兩個故事做了詳細的比對,特別是壯族的故事裡,有人們分工合作的過程,而盤古、女媧的沒有,這個發現真的很細微很厲害。實在不能小看孩子們的敏感。

接著,我們從故事裡鑽出來,往自己的身體裡看進去。



我邀請孩子們找出這些故事裡與自己內在重疊的部分:那些喜歡的、在意的、覺得了不起的,把它好好地說出來,好好地收起來,那將成為「自己的故事」的養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