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記錄 ] 科學觀點 / 擺


什麼是「擺」?孩子說:「擺動」、「擺飾」、「擺放」、「鍾擺」。在這些「擺」裡面,我們這次要談的,是「擺動」和「鍾擺」。我用螺絲和螺帽加上麻繩,做了一個簡單的擺,孩子們看著,說出它的組成:擺線及重物。

然後我們有兩個任務:任務一:將一固定長度的「擺一」貼在桌上,給孩子另一長度的「擺二」,固定擺二的位置,請孩子調整「擺二」的長短,設法讓「擺一」撞到「擺二」。並請畫出擺一的運動軌跡,以及擺二的相對位置。
任務二:固定「擺一」的長度,將一乒乓球至於一紙杯上,請孩子調整「擺一」黏貼的位置,設法讓「擺一」可以撞到乒乓球。並請畫出擺一的運動軌跡、乒乓球的位置。

 
這兩個任務的目的,是讓孩子累積關於擺的「物理經驗」,希望孩子能夠透過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對「擺的軌跡」有一些初步的體會。

憑藉著孩子累積的經驗,我們開始討論擺的軌跡。孩子提出幾個可能,我們先猜想,然後驗證。關於擺的軌跡,對我們來說似乎是「近乎直覺的事實」,孩子怎麼會不懂呢?但事實就是如此,我們以為的直覺,其實很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累積而生的經驗結果,缺乏經驗的孩子,就是很難理解我們以為樸素簡單的事。
 
第二個階段,我們開始研究「擺與時間」的關係。早在四百多年前,當時還是青年的伽利略在教堂禮拜的時候,「意外」地發現,教堂天花板的吊燈擺盪的週期有其規律。說是「意外」,其實也沒什麼好意外的。伽利略的一生中,這樣的「意外」可不少。不把人生「理所當然」地活下去的人,生活中就是會有熱情與「意外」。這是我們希望孩子們面對人生所能具備的特質。

要討論時間,就不能迴避「時間感」。我請孩子們閉上眼睛,憑著自己的時間感,「決定」六十秒的長短。
 
我看著時鐘,等著秒針辛勤地移動六十下。孩子們若覺得過了一分鐘,就馬上舉手,讓我記錄下他們的「一分鐘」在客觀時間裡的「長度」。僅僅是一分鐘,有的孩子47秒就舉手了,有的孩子遲遲不舉手,讓大家都等得不耐煩了。

於是,我們知道客觀計時工具的好處。

約在350年前,惠更斯依據伽利略的發現與推論,繼續研究而發明了擺鐘。今天,我想讓孩子們透過製作「秒擺」(週期兩秒)以及「半秒擺」(週期一秒),來討論「擺與時間」的關係。

經驗不只是「到此為止」,而是為了讓我們超越經驗、走得更遠,並且遠得有根據、遠得安全。要達到這個目的,對經驗的思考與檢視是我所知道最好的方式。所以當孩子們興致昂然地製作完了,照慣例被我硬是拉到白板前,討論製作過程中所碰觸到的「道理」。

我們發現「擺的重物」並不能影響「擺一趟所需的時間(即週期)」,影響週期的,僅僅是擺線的長短。而且,我們也發現「秒擺」與「半秒擺」的「週期」差了一倍,但擺線的長度卻差了四倍左右。

孩子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差點要回答:「因為公式是…」

然而,公式有時是對現象觀察所做的歸納。有時,則是以事物的部分現象推導出公式,預言更進一步的現象,百千年後才證實的確如此。只是,無論是哪一種,公式不過是形容現象的一種方式,將公式視為事物現象的緣由,等於是把「事物的一種說法」當成是「事物的本身(甚至是事物的原因)」,這其中的狹窄與虛浮,在我自己身上根深柢固地存在著,讓我時常難以欣賞事物的各種可能性。

這就是我在現階段絕口不提公式,而僅僅想方設法讓孩子們看見各種現象的原因。

我想,孩子如果能夠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那麼,他將在我到不了的時間與空間裡得到解答吧。不是都說「成功不必在我」?何況,這是孩子個人的成功。

留言

  1. 公式不過是形容現象的一種方式,將公式視為事物現象的緣由,等於是把「事物的一種說法」當成是「事物的本身(甚至是事物的原因)」

    這句說明給個「讚」。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