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做得好,你看起來會像是沒在做事




今天是這一期【好好長大遊戲日】的最後一次聚會,14位孩子裡有4位沒見過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大多是老臉孔了。
【好好長大遊戲日】收的孩子年紀偏小,在四年級以下,其中小一小二的孩子超過一半,這些孩子幾乎都還在練習玩遊戲。
如果玩遊戲的目的是得到快樂,那麼要把一個多人的遊戲玩得「好」,就需要非常多的能力。比方說,其中一個很難的能力是:你得要能夠某種程度的放下輸贏,但又不能完全不計較輸贏。
以鬼抓人來說,想像一個玩家,每次被抓到的時候就哭出來、說自己不要當鬼、說「還沒準備好」、說「不公平」或是「重來!」(以上都是我們今天的現場例句……。)那其他玩家要不是會某種程度上排擠這個玩家,就是會想要放棄這個遊戲。
再想像一個玩家,每次被鬼抓到的時候都說「這只是個遊戲,幹嘛這麼認真?」「你是呆瓜嗎?世界上哪裡真的有鬼?這只是個遊戲。」甚至一直故意去被鬼抓到,那這個玩家應該也會讓其他玩家覺得很煩、不想再跟他繼續玩下去。
類似這些複雜的能力,總是讓我聯想到余德慧在《生死學十四講》裡提到的「認真又不認真,遊戲而又自然」。我認為所謂的把遊戲玩得「好」指的不是把所有人都惹毛、贏過所有人或讓其他人都玩不下去,而是指能夠把遊戲玩得長久、玩得開心、玩得所有成員都覺得有樂趣。
今天在我們的青少年助教發起的團體遊戲裡,有個孩子被抓到的時候立刻就哭出來說「不算」、「不公平」。青少年助教主導的氣氛友善而寬容,提出先不要「抓」這位孩子,等到他準備好。但當所有人真的不抓他,他卻又失去了遊戲的參與感。
我在這時加入(而不是介入)了遊戲,成為其中一個成員。我先一起玩了兩三個回合,然後我提議修改一些規則,這些規則會把遊戲難度大幅降低,到每個人都會輕易被抓到的程度。
當有孩子被抓到而耍賴時,我們不堅持要照遊戲規則進行,而是立刻換助教或我來當鬼;我跟助教們也反覆強調「這不是一個輸贏的遊戲」、「被抓到就繼續玩就好了,也會很好玩喔」,並且在被抓到的時候,示範「被抓到也可以很好玩」的樣子。
因為抓到人變得非常容易,被抓變成一種普遍的經驗,而不是表現不好。加上被抓「看起來很好玩」,於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孩子們逐漸不再害怕被抓到,他們開始享受逃跑的感覺,但也享受被抓到的感覺。

又玩了十幾個回合,我退出遊戲,去照顧別的孩子,偶爾回來看一下遊戲發展的狀況。
孩子們在田野上跑跳笑鬧,如果這時有人看到了站著旁邊看著的我,也許會以為這樣的現場「教育者看起來也沒做什麼事啊,都是小孩自己在玩,就玩得很開心。」
結束前青少年助教跟我討論剛才發生的狀況,我向他解釋我的觀察跟判斷,以及我所採取的技術。我採取的策略是降低遊戲的難度與競爭性、讓樂趣高過孩子的心理壓力,並且以青少年跟大人的角色來做出「認真又不認真、遊戲而又自然」的示範,藉此讓孩子在寬容自在的狀態下,跨過團體競爭遊戲的門檻。
󠀠
最後我對他說:「教育這件事情很奇怪,如果你做得好,看起來會像是你沒在做事。」
事情像是自己就那樣發生了。
希望我們總是可以像這樣,讓孩子好好長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