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能解決的事

這學期我幫巷子口自學團的孩子們開了一門拆解課,這門課的設計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一邊拆解一個小家電,一邊研究裡面各零件的功能;第二個階段,是把一個個零件拿來競標,孩子們用代幣標購零件;第三個階段,是協助孩子用幾次累積起來的零件,組合成一個新的小電器。

說起來第二個階段跟主題無關,是我某一次上課不小心歪出去的支線,但玩著玩著有趣,也就是順勢讓孩子們透過這個過程去練習一些能力。

譬如說,上一次我試著讓孩子們自行分配代幣,孩子們依照自己的個性爭奪或逃避擔任分配者的角色;擔任分配者的孩子在分配時會一直被其他人碎碎念,「好慢啊」、「你不會怎樣怎樣弄嗎?」之類的,而且因為沒有這種分配的經驗,孩子們只會用一個一個分配的方法,確實也真的很不得要領。然而,這一次孩子們再進行分配的時候,第二次擔任分配者角色的孩子,不知為何就長出了「一次分配五個」的方法,大幅增加了效率。我有點慶幸上次沒有急著告訴他們分配的方法,那樣說不定他們就會因此而錯失一次自己想出方法的機會。

這一週上課我們拆吸塵器,這傢伙很難搞,有兩個螺絲是用很奇怪的方法鎖上,我只好用鉅子把外殼鋸開,弄得滿地都是塑膠碎屑。進入競標階段時,我問有沒有人要打掃,當然沒人理我。我提議:「那不然我們來輪流吧,哪有每次都大人在掃的道理。」孩子們還是興趣缺缺。我一時自暴自棄,脫口而出:「那不然掃地的人可以拿代幣吧。」

市場機制威力無窮,當掃地被標上價格時,立刻就有人認領。但我當然要用「最低價承包」的方式要孩子「報價」,有位孩子以三個代幣的價格得標,非常非常認真認命地掃地,比起平常「講道理(其實差不多就是相逼了啦)」要他做還要認真。

我當下一陣迷惘:「這樣好嗎?」
但讓我更加混亂的還在後面。有兩組本來就很熟的孩子分別集資,把代幣集中起來,想要一口氣用超高價標走最熱門的零件。這麼快就發展出這些「經濟模式」真是超乎我意料之外,但回頭想想,卻又覺得非常直觀——從一開始我制訂每個零件都可以標上價格的規則時,演變到這個地步就是遲早的事。

於是競標場裡就變成兩個「財團」相爭的局面,最熱門的那個零件毫無意外地落入其中一個財團的手中。至於散客呢?由於財團把眼光放在最熱門的零件上,有一個散客標走了好幾個沒有人在意的零件;而另一個極端,是一個散客把所有的財產都留在最後,想要一口氣標走最熱門的零件,但他個人的資產完全比不過財團——即使兩個財團之前也都各自花了部分的錢,於是這個散客最後一個零件也沒得到。

現在我們每一堂課結束後,都會把代幣收回來,下一次上課再重新分配。我正在考慮要不要讓孩子們把代幣留著,就像是「儲蓄」或者也像是「遺產繼承」。如果這一堂課的錢可以留到下一堂,個人的儲蓄有可能勝過集資的積累嗎?

而今天已經有交易的例子了。有一個財團用兩個代幣標走了一組不起眼的物品,但結標後我們發現這個物品的好玩之處,於是有一個散客出價三個代幣,這個財團把其中一個轉賣給這個散客。財團透過這樣的交易,淨賺了一個「資產」。

這個遊戲到底會走到哪裡去呢?透過這個遊戲裡產生的「材料(或故事)」,我們可以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詮釋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