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9_走新竹地景導讀_九甲埔

成員人數:13人
教育者:駿逸、博霖、雅欣、阿虎


這次來的孩子裡,有三位是完全不認識的,但因為團體的文化已經形成了,當孩子聚在這裡,就不太會有人喊我老師,這些孩子也很快就被同化,自然地直呼我的名字、牽我的手、在我身邊膩來膩去。
我們路過一位老小孩的家,大家決定要送一棵地上撿到的、不知道能不能吃的楊桃給她吃,可惜她不在家,我們只好放在摩托車上,希望她能明瞭我們的好意。


這道圍牆邊有一隻石雕的雞母和幾隻小雞,外地人恐怕不太容易發現。這個雞母雕像關於一個在地的傳說,也是我們的第一章地景卡片。


這一台廢棄的機器有很多構造值得研究,但比起研究,直接「玩它」或許更符合小孩的學習需求。轉動所有尚能轉動的地方,看看它會怎麼變化,對小孩來說就是非常有趣的學習。

跟小孩出門有時很費力有時很輕鬆,但輕鬆跟費力其實都是因為小孩的同一個特質,就是「不拘常俗」。對小孩來說,大多數的事物都是新奇可玩的,這讓我們輕輕鬆鬆就可以讓孩子覺得旅行有趣,但費力的,也就是小孩們很容易因為覺得事情有趣而造成我們或他人的困擾。很多時候在界線的拿捏上,我們總忍不住會期待社會能多給小孩一些寬容。


這一間魯國堂保存非常完整,之前我們經過幾次,都沒遇上住戶,今天剛好有一位大哥在家,我們上前攀談,大哥就很熱心地走出來跟我們說說故事。「魯國」是曾家的堂號,這個家族來到這裡已經一百五六十年了,是最早來的家族之一,這間宅院也有六七十年的歷史,工匠都是師從當初從中國來台的老師傅。

每一次有這種際遇,都深刻地覺得每一次的走讀都是不可複製的。下個月我們雖然還會有同樣的行程,但不會有一樣的際遇了。就算又遇見了大哥,我當然不好意思請大哥再為我們解說一次。但我們下一次也許就會有別的際遇,誰說得準呢。


就在魯國堂旁邊,是「指源宮」,祭祀的是指引泉州安溪溫姓家族來台灣的楊府真人。楊府真人有一則在地的傳說,就與雞母的雕像有關。


聽完了故事,有興趣的孩子們跟我一起進廟裡,向跟蜈蚣精鬥法的楊府真人打聲招呼。


千甲的小路裡,還有不少大致完整的老房子留著,這間老屋也很漂亮,可能是泉州同安葉氏的故宅。從老宅的堂號大致可以推斷出這一帶居住的都是泉州人。傳說中與六張犁林家(也就是竹北六家新瓦屋)大戰的泉州幫,說不定就是這個聚落。


這位大哥正在向我們介紹附近一座萬善祠的歷史。他說,這座萬善祠本來只是一座小墳,後來因為地主要拿來開發,就請萬善爺遷至南寮居住,但萬善爺住不習慣,就又遷回來這裡,由村民裡較有錢的一戶出錢購地,大夥集資建廟。接下來十幾年就平安無事了。


這間三合院的堂號是「紫雲家聲」,是黃姓族人的故居,這個堂號有個有趣的故事。正當我在講故事時,有一位大哥走了進來,我們解釋了我們的來歷之後,他用有點驕傲又自覺要低調的口吻說:「這間噢,城隍廟有多久就有多久了啦!」


九甲埔有兩個關於精怪的傳說,一則是稍早提到的「蜈蚣精與雞母精」,另一則是「鞦韆降水蛇」的故事


說完了故事,孩子們迫不及待跑進今天的終點水源國小玩耍、吃點心。但我仍有想去的地方,等孩子們稍微玩過了一會兒,我開始徵求自願者出發。


這棵三百多歲的老刺桐以及樹下的萬應祠,就是我想要去的地方。回程中,我們問了兩位住在附近伯伯關於這座萬應祠的故事。


這座萬應祠裡祭祀的象徵物不是牌位或神像,而是一個黃布包,附近的伯伯告訴我們,布包裡是一截人骨。萬應祠應有一百多年,人骨與老刺桐有關係,但已經不清楚關係為何了。萬應祠本為一石板小廟,據說約五十年前,兩位伯伯說他們有位長輩因爬樹而被處罰,該長輩至小廟賠罪道歉,允諾要重新蓋廟而得到原諒,該長輩也依言重建廟宇。

萬應祠前後左右都有房舍,這麼一位靈驗的神靈就在住家附近,人們看起來也不怎麼驚惶。我在想,這也許跟人們認為這些神靈也服從於某種規範有關,不是不可理喻的、是可以依照這些規範跟祂「喬」的。

回到水源國小,孩子們三三兩兩跑來問我「你們看到什麼?」我把想聽的孩子召集起來說給他們聽,結果有好幾位孩子希望我可以帶他們再去一次。但爸媽來接的時間已經到了,有些事情,錯過就不見得能再遇到了。

也許,下一次再有這樣的機會時,孩子們會因為這次的錯過,而更加願意把握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