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社會課,政治哲學導論 02

今天繼續談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的核心目標,就是將益品(Goods)最大化;能讓益品最大化的事,就是對的。 但什麼是益品?



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認為快樂就是應該追求的益品,這非常直覺,也很好辨識,但在上次的討論裡,面對「快樂頭盔」這個思想實驗,小孩用「人活著要有苦有樂」來反對享樂主義,認為快樂不是人活著的唯一益品。


有價值的經驗 上週說到人生要有苦有樂時,阿恬立刻想到,我們可以擴充「快樂頭盔」成「有苦有樂頭盔」,這幾乎就是哲學家Nozick提出的思想實驗「體驗機器」。
有一種說法,認為「有價值的經驗」就是益品,而能夠將這樣的益品最大化的事情,就是對的事。 這部體驗機可以有效率地給人許許多多有價值的經驗,像是跟帥氣的男人談戀愛然後他還被車撞死又復活然後還會飛又因為某種不得不的原因跟你分手又經歷千山萬水之後複合卻生了五個小孩墜入十八層地獄,這種充滿了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酸甜苦辣的很有價值的經驗。 牛牛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她說這是「逃避現實」;阿董跟小樹則支持「我自己不進去,但別人要進去我沒意見」。 牛牛跟其他不能接受的孩子認為,我們終究還是想要真正的戀愛,而不是體驗機裡的戀愛。但還是有幾位孩子,覺得進去好像沒什麼不好。 《駭客任務》這部電影裡,人類一生都躺在這樣的機器裡,有一支反抗軍認為人類不應該終身躺在體驗機,但也有醒過來的人,不想要面對殘酷的現實,而想要回去體驗機裡。


偏好的滿足
假如我們接受「真實」是益品的必要條件之一,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條件? 有一個說法是益品就是每個人「偏好」,而能夠將每個人的偏好滿足最大化的事,就是對的事。
孩子們覺得這實在很難反駁。
A是一個人人都很滿足的國家,B是一個人人都不滿足的國家,你想要當哪一個國家的人?
我舉了書中的一個例子:
14位孩子裡有11位都選了A,沒有人選B。



我說了一個維尼國的故事:
呆灣島是一個海島,海對面有一個國家,叫做維尼國,維尼國的國王叫做維尼王。維尼國不是民主國家,國王不是用選的,是有權力的人彼此爭奪,贏的人就當上國王。維尼王是維尼國現在最有權力的人。 維尼國的人民都非常滿足,最主要的原因,是維尼人都非常容易滿足。 他們說他們很自由,比呆完人自由。比方說,呆丸人上網路,有時候有些發言會被網路的管理者刪除,你要找回來,還要去申訴,申訴還不一定找得回來。你看,是不是很不自由?那維尼國呢,維尼國的政府直接規定你哪些話不能說,你要是說了被刪除,那就活該了,根本也就不用申訴,申訴也沒有用。這樣不就節省了很多申訴的時間嗎? 又比方說,呆灣島的民主,是每個人都可以講話、可以選自己想要的候選人、每個人都可以跟別人意見不合,那就吵吵鬧鬧,吵沒幾句,就很容易生氣,自己選的人沒選上,也很生氣,那就會心情不好,很不快樂。那維尼國的民主呢,維尼國的民主,是是所有候選人都是維尼王決定的,候選人一號、二號跟三號,都是維尼王的手下,這樣你可以去投票決定誰是當選的人,但其實都沒差啊,都是維尼王的手下,所以也沒什麼好吵的,就不會生氣。 維尼王為了讓維尼人更幸福、想要的都可以得到,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大家本來都以為,要滿足所有人想要的東西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每個人想要的都不同,怎麼可能都滿足?但維尼王的手下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要滿足所有人想要的事情,有另一條路,那就是讓大家想要的東西變少就好啦! 沒聽過減法生活嗎? 於是維尼王切斷了維尼國對外的網路,重新改寫了課本,從小就讓維尼人只知道很少的事情,這樣維尼人就不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想要的東西。從小就以為選舉就是在維尼王給的人裡面選一個的人,不會想要更多。從小就以為自由就是可以在吃大便口味咖哩或咖哩口味大便裡面二選一的人,或者根本沒見過豬的人(因為維尼國的豬因為豬瘟死光光啦),不會想要吃豬肉咖哩。 所以維尼國的人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有得吃、有工作、可以講一點話、可以做一些事。 相對來說,呆完島的人因為知道很多、有很多期待,反而很難得到滿足。
這個現象叫做「適應性偏好」,極端的現象就是「滿意的奴隸」——奴隸為了適應被奴役的狀態,乾脆聲稱自己根本就不需要自由。 說完故事,我衷心希望小孩們不要有一天真的變成A國的人。 假如快樂、有經驗的價值、偏好的滿足都不能作為功利主義用來衡量最大化的益品,那麼功利主義還站得住腳嗎?
說起來益品難以定義並不只是功利主義的問題,在其他的理論裡,也都會遇到同樣的困境。 下週,我們要來討論功利主義最核心的理論困境:要求將益品最大化這件事情,本身就會造成矛盾,而且不符合人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