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體制外自學的方向



從兩三個月前開始,我分別在桃園、新竹、台中和高雄,與四個自學團體合作進行自學的工作坊。在工作坊的第一次聚會裡,我所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想要帶孩子自學?」

在台中的時候,被成員們取笑「這老掉牙的問題我回答一百遍了」,於是我只好現場把問題改成「你之所以帶著孩子自學,是期待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呢?」說起來這兩個問題還是一樣的,但後面那個畢竟聽起來稍微不一樣,討論也就進行了下去。

四個不同城市的父母們提出的理由大同小異,像是「不想要像學校那樣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學校浪費太多時間去做無意義的事」、「過去自己在學校內的學習經驗壓抑了自己的發展」、「不想要孩子的價值觀被學校洗腦」、「希望孩子們能夠花更多時間去學習自己想要學的事情」。

這些對於自學的想像都是來自於對學校教育的「不信任」,符合我這些年跟自學家庭/小孩合作的經驗。過去十年來,因為自學資訊非常不普及的關係,許多自學家庭/父母/孩子都是因為在學校的制度裡被嚴重虧待了,才開始尋找其他的出路,也是從那時候才開始考慮體制外自學的。這些自學家庭通常不會持續留在體制外自學這條路上,這是因為一開始並不是有非得要體制外自學的理由才展開自學的,當不去體制內的理由消失之後(像是離開某個太誇張的老師了,或是小孩的發展成熟到足以應付學校的困境了),回去體制內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十年來,在許多有志之士的奔走之下,自學的資訊被更多人知道,許多父母遠在小孩還沒入學之時,就開始考慮體制外自學的可能性。然而,這些父母與前文所說的那些父母似乎有類似的情結。他們預先想像了體制內可能會如何嚴重虧待孩子,以這個為基礎來想像自學。不過這些身為中產階級的家庭其實並不一定會被體制嚴重虧待,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被學校虧待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平均值。而且我們不但是中產階級父母,我們還是特別關心進步教育的父母,我們有許多方法跟資源可以避開或補足學校的缺陷(像是在課後把孩子送來上我的課就是很好的解方XD)。

假設這些團體的父母以這樣的狀態讓孩子自學到了三四年級,付出了許多代價(想想看如果小孩每天去學校我們可以做多少我們想做的事啊啊啊啊!那些早午餐那些下午茶!那些做家事的時間那些書架上還沒空讀的書!),卻發現隔壁老王的孩子在學校裡其實混得很不錯啊跟自己旁邊那個整天混來混去不知道在學什麼的傢伙看起來沒什麼決定性上的差別,那怎麼可能不動搖呢?

再加上體制內的孩子只要運氣不太差加上家庭狀況允許,在校內校外有多元發展亮眼表現的也在所多有,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拒絕回到學校的理由非常薄弱,那麼還有什麼理由繼續自學呢?

從這裡開始,我邀請工作坊的成員們忘掉對學校的不滿,試著從正面來想像自學的方向。有趣的是,這四個不同城市的父母們所提的方向也十分類似。像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保有好奇心」、「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土地、關心社會」、「覺得活著真好」等等。

我請父母們自我評分,看看自己在這些項目上得到多少分。我們發現,大多數成員的得分都在「滿意」的範圍內。這又顯露出一個問題:「既然從體制內出來的我們也可以得到這樣的分數,那麼就算小孩去體制內,未來也有可能會得到跟我們一樣的分數啊?」

有成員說:「希望孩子們能夠更早開始,不用像我們這樣浪費時間,到了好大的年紀才開始。」

可是,要開始什麼?

是什麼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在做什麼」?
是什麼讓我們「保有好奇心」?
是什麼讓我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什麼讓我們「認識土地、關心社會」?
是什麼讓我們「覺得活著真好」?

學校即使是曾經妨礙我們的原因,但一定不是讓我們變成如此這般的主因。
那是什麼呢?
我認為這是自學家庭應該要問自己的問題。
也是我一直以來在追問的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