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午餐課02 & 03

課程設計 / 執行:士哲、草莓
文字:士哲

7/11(二)

第二堂課,今天,我們做水餃。



一桌的材料:玉米,絞肉,高麗菜,太白粉,麵粉,香油,蠔油,醬油。孩子門一樣一樣辨認這些材料,看看它們還沒「上桌」的樣子。玉米曾經裝在罐頭裡,更久以前,它長在一大片田裡的玉米桿上面。絞肉曾經是生的,黏呼呼的,血紅色的噁心模樣,更久以前,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的一部份。每樣材料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從來不會憑空出現在餐桌上。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麵粉的故事。

我們從麵粉的原料說起,有些大小孩已經知道,麵粉的原料就是小麥。但小麥是從哪裡來的呢?田裡種的。沒錯,但田又在哪裡呢?

台灣已不再是個米食國家,而是麵食國家了。然而,台灣的小麥自給率卻低到接近零,據我們所知,只有在台中有小規模的種植小麥,其他全部都仰賴進口。我們介紹了美國的「手提箱農夫」,這些人靠一只手提箱來指揮手下的農民大軍,幫他們播種,施肥,灑藥,收割。他們耕作的方式不是在田裡苦幹實幹,是穿的西裝筆挺,坐在咖啡館裡,拿出他的筆電(現在或許是I-pad),開始遠端遙控。最近人家常講雲端科技,這個,就是正港的雲端農業。

小麥磨成麵粉,坐著輪船來到台灣。我們進到大賣場,花錢把它們買到餐桌上。現在,我們要讓它「上桌」。



有些小孩有包過水餃,但自己桿麵皮,都還是第一次。外面賣的皮是模子印出來的,每張大小形狀都一模一樣,我們自己桿的皮可就五花八門了,圓的,橢圓的,四角的,搞不懂什麼形狀歪七扭八的,什麼都有。對於沒包過水餃的孩子來說,要拿這種皮來包,可是個挑戰。



餡料也是全部自製,我們一共做了兩種餡料,一種是高麗菜豬肉,一種是玉米豬肉。這裡面最難的工作是要把高麗菜剁碎,小孩很仔細的瞄準,一刀一刀劃著。我們指導了一些我們僅知的撇步,像是把菜一片一片疊起來切,或者是前後左右交錯地剁。終於,兩鍋餡料完成了,但麵皮區卻戰況告急。

眼看小小孩沒辦法快速製造麵皮,我們趕緊把大小孩調往麵皮區,幾個小小孩拿著做好的皮趕幾開始包水餃。這絕對是個難題,我們手作的皮大小薄厚全都不一,小孩包的水餃有的還沒下鍋就有半邊的料噴射出來。大人只好一邊教,一邊整修。



我們還煮了一鍋玉米濃湯,結果,把整塊麵團都用完了,小孩還嫌吃不夠,只好又跑一趟菜市場,買了點水餃皮回來,小孩才能飽餐一頓。





7/14(四)

身為新竹人,起碼該知道什麼是米粉。



今天我們要做炒米粉,配冬瓜仙草。米粉是新竹有名的南興米粉,仙草在竹蓮市場買,其他炒料全都來自建功市場。以後的課程,我們希望也能讓孩子踏進這些地方。

今天的第一段課程,我們要和孩子們談談「收拾」。



前幾堂課的經驗,讓我們發現,收拾對孩子一直是一件他們覺得自己可以理所當然「置身事外」的事情。孩子們總是把收拾當作一件「幫忙」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這種分工習慣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被養成起來,他們需要負責的部分,大概就是吃,還有一小部分的收拾。這種分工當然是替孩子著想,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工作要做,譬如功課等等,而開火動刀等等又對孩子太過危險。然而,這種分工卻又有點低估了孩子:開火動刀這些事情,孩子們可以在大人的幫忙之下完成,而由於功課等等其他事情,沒讓孩子參與到打掃等其他工作,則讓他們的世界變得很片段,他們只做一些「簡單的」,「自己喜歡的」,而沒有體驗到事情的全部。一頓飯,包含了很多麻煩和噁心的事情,蚵仔在煮熟以前黏呼呼的,有股腥味,好吃的肉在還沒煮熟食會滲出血水。洗手槽下面排水口的小籃子,裡面有一堆噁心的菜渣,吃不完的食物放在冰箱,很有可能就會壞掉。這些,都是我們想在這堂課裡帶給孩子的,我們想讓他們看到事情的全貌。



我們跟孩子一起瀏覽了前幾堂課他們做的事情,準備,烹煮,吃,玩,收拾。在這裡他們做了哪些呢?在家裡平常他們又做了哪些呢?我們和孩子們說好,這堂課他們得練習關於「煮一頓飯」的每一件事情,而且,他們自己提出來,從這次開始他們要「先收拾再玩」。就像食物有他背後的故事,一頓飯背後也有數不清的工作,這些,都是孩子該知道的。



我們開始準備材料,把蘿蔔,香菇,高麗菜,木耳全部切絲,蝦米泡水,米粉燙過。這些工作看起來很少,但讓孩子做起來卻是大工程。



準備完材料,我們開始第二階段的課程,這次要說米粉的故事。



我先拿出一碗冬粉,問孩子這是什麼,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米粉」。米粉跟冬粉有什麼不一樣呢?孩子看著,捏一點起來吃著,描述它們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我介紹了冬粉的原料,綠豆,接著開始米粉的故事。有些孩子已經聽過了,有些孩子沒有,但就算是聽過的孩子,我們也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好聊。為什麼米團要先煮半熟才去幾成米粉呢?為什麼要分兩次煮?為什麼米粉拿去曬的時候要繞成圓形?這些問題,就算到過米粉工廠,就算GOOGLE了很多網站,也未必會有人告訴你。我們開心地猜想著,或許半熟以後米團才會軟,軟了才有辦法壓製,或許繞成圓形是因為竹簍的形狀。一些小孩猜著答案,一些小孩聽著故事,屬於自己家鄉的故事。

接著,要下鍋。



和之前一樣,一開始下鍋比較容易噴油的階段,由大人來幫忙,之後則由大人加料,小孩伴炒。炒米粉一點都不難,每個小孩都參與了烹煮的過程,完成了自己的午餐。



有件事很有趣: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小孩抱怨過東西難吃。蚵仔煎,水餃,炒米粉,照理說除了水餃以外,剩下都不是特別討喜的食物。或許,知道了食物背後的故事,並親自參與食物的完成,讓他們眼前的這份午餐,多了些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