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午餐課01。蚵仔煎

課程設計/士哲
文字記錄/草莓

「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士哲指著放在桌上的蚵仔煎和麥茶的食材問小孩。有些小孩知道小白菜和蚵仔,因為他們看過也吃過。但是太白粉、冰糖等佐料就比較困難。而用來煮麥茶的麥子更是少見,要在傳統市場的乾貨店才買得到。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蚵仔。「你們知道蚵仔住在哪一個貝殼裡嗎?」我們告訴小孩蚵仔的殼長什麼樣子,以及如何判斷某個殼裡住者幾顆蚵仔。上課的時候,有小孩發現我們的寄居蟹殼裡竟然還住著寄居蟹。



「那蚵仔殼長在哪裡啊?」我們在工作室外頭的地板上模擬海灘的樣子,並在旁邊安置兩根小竹棍。請小海將各式的貝殼和海草放在對的地方。一些小孩將蚵仔殼直接放在沙灘上,因為那是他們曾經檢過貝殼的地方。一些小孩則把蚵仔殼放在海裡,因為蚵仔活著的時候需要水。我們告訴小孩蚵農是用一根根的竹棍在濕地上養蚵仔的,或是養在網子的下面。我們也用地圖告訴小孩養蚵的濕地位置、濕地的照片,和蚵農工作的照片。





接著我們動手準備食材,小孩自己決定要幫忙的部分,有的負責洗小白菜、然後切成段狀,有的負責打蛋、洗蚵仔,最後將太白粉和地瓜粉調成粉漿。大多數的小孩都沒做過這些,但是他們都願意嘗試看看,大多數也學到了基本的技巧。

  

大家將處理好的食材整齊的放置在桌上,就有小孩拿出餐具,彷彿這些東西可以直接吃了,看來沒吃過或沒看過蚵仔煎的小孩是有的。我們接著用投影片介紹各種的蚵仔吃法:生吃、蚵仔麵線、蚵嗲、蚵酥,以及各地方的蚵仔煎:香港的蚵仔煎是會拿下去油炸的,而福建和廣東的蚵仔煎也和我們的不一樣。我們今天要做的是台灣的蚵仔煎,我們也請小孩在照片上指出他看到哪些剛剛準備食材。

說到蚵仔煎的由來,通常認為是明朝時期的鄭芝龍帶來台灣的食物。鄭芝龍是鄭成功的父親,是一名活躍於華南、台灣及日本等地的商人、官員兼海盜,因此我們可以說蚵仔煎在早期是海盜吃的食物。聽完了故事,我們便著手做海盜的食物,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午餐。示範一次後,國小的小孩負責煎蚵仔煎,但是他們一開始都不太敢靠近,因為油會發出劈哩啪啦的聲音,尤其是在一開始放蚵仔的時候,於是除了這個步驟由士哲幫忙,其他的步驟小孩都要自己做看看。







而幼稚園的小孩們表示願意幫忙煮麥茶,他們準備麥子、量冰糖、也幫忙洗杯子。


在煎蚵仔煎之前,小孩說他們不喜歡或不敢吃蚵仔煎;在煮麥茶的過程中,小孩說沒喝過麥茶,或是覺得味道很臭不想喝。但每煎完一個蚵仔煎,總是分得一乾二淨,他們會加上好多的番茄醬然後全部吃光。那些說麥茶很臭的小孩則問我們可不可以多喝幾杯,直說「不錯喝耶!」。




小孩會喜歡自己做的食物,或許不是因為真的特別好吃,而是他們了解食材的生長過程,食物背後的人文故事,以及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他們覺得有趣,很有成就感,也學會了分工合作和感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