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 2021.12.25 假日活動,鐵道旅行


目前光合的假日活動有三個主題,分別是鐵道旅行、遊戲生活、地景走讀,每一個主題都是根據場地的條件來發展活動。在鐵道旅行,我們的設定是讓小孩自己準備午餐,然後下午坐車出門去旅行。


孩子們到齊之後,我問孩子們「吃過炒飯的舉手!」「自己炒過飯的舉手!」「會炒飯的舉手!」



我發現「炒過飯」的人數跟「會炒飯」的人數不大一樣,於是我追加了問題「炒過飯但不會炒飯的舉手!」果然,做過不代表會。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無論是準備午餐或是出門旅行,對這些小孩來說都是「見見世面」,反正一輩子很長,多做幾次就會了。


這次有些有趣的小事件,我來記錄一下。


1) 在上個月的一次聚會裡,阿丙不知道為什麼心情好像不太好,不太理會他的朋友阿B。但阿B是一個「只能一個人玩」的孩子,當阿丙拒絕阿B的時候,阿B的世界就變得太糟糕。


我跟媽媽確認阿B在其他地方的情況,媽媽說阿B確實有這樣的「情結」,只是在另一個團體裡,阿B黏著的是另一個對象。當然,阿B最黏著的,還是媽媽。


在這個時候,阿B需要的不是「這個世界很大,你不必為了一棵樹錯過一整座森林」這種道理,他需要的是「過渡客體」,也就是可以稍微替代媽媽、讓他有安全感、足以成為他與世界之間的通道的對象。


「就決定是你了!」再下一次的聚會裡,我派出我們的青少年助教阿果,首先試著跟阿B建立關係,接著邀請阿B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或者邀請其他人加入阿果跟阿B的遊戲。經過阿果一整天的努力,阿B跟其他人的互動增加很多,有了快樂的一天。


但最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在這次的聚會裡。


阿B跟阿丙的情節再次發生,但角色換了,這次是S跟K。S像阿B黏著阿丙那樣,黏著K。一開始,K還覺得兩人是好朋友,但S實在太黏,讓K招架不住,最終讓K說出「我討厭他」這種話。


在S被K拒絕的時候,我坐在S旁邊試著陪他面對這個糟糕透頂的世界。這時阿B走了過來,他問「他怎麼了?」我試著跟阿B解釋,阿B想了想,他說「我可以跟他玩啊。」


天啊。可以嗎?可以這樣嗎?


阿B邀請S,一起去玩了。


雖然S還沒有完全度過他的失落情緒,但阿B能夠做出這樣的邀請,實在讓我大開眼界。



2) 這次的旅行,我試著發60元給孩子自己支配。便利商店目前還是這些孩子們的首選,畢竟再也沒有比便利商店更常見、更考慮小孩需求的消費場合了(比方說將針對小孩的商品放在適合小孩高度的貨架、清楚的價格標示等等)。


但我還是想要做一些文化干擾,讓小孩們的選單可以多一些選項。這次我的安排,就是竹東一間好吃的餡餅。我預先告知孩子們一塊餡餅25元,也跟他們說我覺得那間餡餅非常好吃。有些孩子相信我而把錢留下來,有些孩子則不;有些孩子即使相信我,還是在便利商店把錢花掉了。



那麼孩子們就有幾種不同的結果:想吃餡餅並且吃到餡餅、不想吃餡餅看別人吃餡餅、想吃餡餅但沒錢買只能看別人吃。


無論如何,都是一個不錯的經驗。


有個孩子在便利商店買了寶可夢卡,把50元花完了,但他帶了自己的零用錢,仍然吃到了餡餅。他吃完餡餅後,跟走在旁邊的同伴說:「我覺得這個餡餅真是太划算了,我的寶可夢卡可以買兩個餡餅欸!」


這句話大概從爸媽日常的「講道理」換句話說而來,而道理就是需要這樣的經驗,才能有更真切的體悟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