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_2015 夏日生活營

2015暑假生活營,第一梯次
日期:2015.7.6~7.8
成員人數:16人
助教:君頤、憶涵、力慈、阿健、政廷
教育觀察員:美玲
好朋友:國安

2015暑假生活營,第二梯次
日期:2015.7.13~7.15
成員人數:16人
助教:君頤、憶涵、雅欣、阿健、政廷、琦琦
教育觀察員:淑萍、宜鳳、芸芳
好朋友:國安


準備好了嗎?

這兩個梯次各有十六個孩子裡頭大多是新孩子,兩梯次裡,大概都有兩到三位孩子是「新」的、完全不認識我們的,其餘孩子都是舊的。


「老孩子」進到這個教育空間,馬上就能「切換」成「老樣子」,玩起來的,聊起來的,工作起來的,或者就是什麼也不做的。每個都準備好了,要在這個熟悉的地方,好好地過三天。生活


「生活營」的生活,除了創作、工作與玩樂,還有一些有時會被視為「勞務」的事務性工作,得要在漫漫的日子裡被完成。像是煮飯和打掃。

我們向孩子們解釋這幾天事務性工作的內容,請孩子們在這四天裡,至少認領一次煮飯加上一次打掃。我們並不覺得每一餐都得要自己完成、每一件事都要親力親為,才算是生活;但我們也不同意,將自己不想要做的事務性工作任性地丟給他人,可以算是一種踏實的生活方式。


跟刀子不熟的孩子們,興奮地拿起刀子,拿不准力道跟範圍。這邊拿著刀子抓個癢就差點刺到隔壁,那邊拿著刀子搔個頭又差點劃到旁邊。大人一直忙著反覆提醒,試著布置出一個安全的嘗試環境,也給一些具體的限制和建議,漸漸地孩子們終於掌握了比較安全的使用方式。

新的嘗試總是那麼危險,但也那麼迷人。


創造與技藝

生活裡不能沒有娛樂,但讓人興奮的娛樂活動並不能完全滿足我們的心靈。於是我們創作。


力慈帶孩子去「路上觀察」,這個活動是出自這本《路上觀察學入門》。有一位孩子帶了相機來,他看起來跟自己的相機很熟,是個有經驗的攝影者。這個活動剛好對到他的胃口,這三天裡,力慈跟這位孩子一起出門兩次。


從蒐集來的各種文宣的圖片或文字中得到靈感,透過集體拼貼創作完成一幅大地圖。阿健帶來的奇妙的「地圖」活動,讓大人小孩都為之瘋狂。


雅欣的木工讓孩子完成自己的椅子;憶涵帶孩子做的風鈴,用複合材料的集合藝術創作。我猜,這些也許都讓小孩稍稍開了眼界。


還有各種紙藝的活動,是小孩容易上手但又有創造性的。像是君頤的紙動畫,或是憶涵的紙捲。剛好,新竹市的眷村藝術館正在展出一位眷村伯伯的捲紙創作,憶涵也帶有興趣的孩子去看了展覽。


運動


天熱的時候,我們盡量在室內運動,天氣要是稍微陰涼些,我們就出門去運動。這一群孩子們聚在一起,各有不同的擅長項目。有的孩子很會踢球,但籃球不在行;有的孩子籃球很行,羽球就罩不住了。

在運動場上,有很多可以練習的事,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練習「輸」吧。

有的孩子輸了就生氣;有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想方設法要跟「強」的人一隊,以防落入輸的一方;有的孩子輸了就怪別人,都是別人技術太差。

但我們這次有些已經長大了的大孩子,他們已經有足夠的自信面對自己這邊的失敗與不足。他們會說:「算了吧,輸也沒關係啊。」也會說:「加油,下一球再試試看。」還會說:「不要笑他啦,我以前也很爛啊。」

有了這些示範,小小的孩子們似乎也不那麼在意輸了或贏了的自己(卻不是不在意輸贏),而能夠更在競爭之中感到更為純粹的樂趣。


經驗

有的大人,也惦記著要給孩子們不同的體驗,或者帶孩子去看看世界的各種樣子。


君頤帶孩子們坐車去傳統市街裡,帶草藥或水果回來,製作果醬、果乾或植物顏料。







雅欣帶孩子們用比較自然的蜂蠟,從整塊蠟磚開始來製作造型蠟燭。畫設計圖、製作蠟模、融化蠟塊、倒入蠟模,盡可能從頭開始,讓孩子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蠟燭。


小事二三

生活就是,除了我們安排計畫好的事情,還有有許多意外發生。這些意外是我們理解小孩的機會,而陪孩子面對這些意外,就是我們跟孩子們建立合作關係的基礎。

譬如說,過往的生活營裡,煮飯常常是熱門的項目(打掃才乏人問津)。但這次不知為何,第二梯次的第一天卻沒有小孩想要煮飯。在晚上的會議裡,有大人認為孩子們並非真的都不喜歡煮飯,只是同個時段有「做水果乾」這個相似的活動,而水果乾顯然更吸引小孩。也有大人認為,是「工作會議(開會選擇工作)」時一開始的「風向」莫名其妙地吹向「沒人要煮飯」,以致於小孩不想要選擇這個「沒人選」的項目。

事後看來,這兩個理由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在當下卻沒有這麼多的餘裕去分析拆解小孩的狀態,明擺在那得要解決的,就是「沒人想要去煮飯,會沒飯吃」這件事。

「既然沒人要煮,買便當就好了。」有小孩說。這個時代的小孩,很擅長買。
「我不餓,我可以不要吃。」有小孩說。這個時代的小孩,很少餓到。

生活營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試著自己完成生活的各種工作。去買飯吃不是能接受的事。我一時之間無計可施,依著直覺走了一步險著:「沒人煮飯,就只有參加煮飯的人,以及來工作的大人有午餐吃。」

說出口的當下,我自己也十分猶豫。動用權力來豎立一個規則,對整件事來說究竟有沒有幫助?另外,像這樣把煮飯當作一種苦差事,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果然,「報應」下午就來了。

在下午的工作會議裡,沒有小孩要做點心。點心跟午餐不同,我不堅持一定得要自己做。然而,直到會議結束的最後一刻前,有幾個孩子改變了決定,選了點心。

本來,就以為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不過做點心的小孩們出門之後,從我早上給出的「規則」延伸出新的規則:「一開始沒人要做點心,那就是沒點心吃了。後來我們來做點心,所以就只有我們可以吃。」

他們抓住了這個規則,開始建構自己的權力,試圖支配其他人吃點心的機會。就像我中午動用權力來左右他們的決定一般。

於是,雖然中午順利有人做飯了,但下午卻有人因此而沒點心吃。像是這樣動用權力來讓事情順利前進,卻一個順利延伸出來一個麻煩,有時都不知道划不划算。

像是這樣的意外,讓我們有機會知道哪些孩子擅長什麼樣的事情,在哪些時候習慣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這些認識,都是往後我們協助孩子發展的重要資訊。

其他值得記錄下來的幾件事情,我已經發表在網路上了,連結就放在下面。

一件無可挽回的事
冷靜區
想要成為的人



另外,下面是影像的連結。

第一梯次影像紀錄
第二梯次影像紀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