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協助情緒困難的孩子呢? —— 意願與結構交織的協助系統
昨天在故事畔的講座之後,有位在早療現場的朋友來聊,說她對現場的工作存有疑問,想知道我所提及的兒童療癒現場是怎麼運作的。
「怎麼運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當時請她試著把問題縮小一些,但她的問題就是這麼大一個,一時之間也沒辦法縮小,於是我硬著頭皮試著解釋。解釋完之後,我覺得在這麼少的篇幅裡其實還蠻清楚的,所以想說就記下來。
試著用一句話說的話,我們在現場運作的概念,是「意願與結構交織的協助系統」。
首先我們會跟孩子建立關係,試著讓孩子願意相信我們是想要站在他身邊協助的人(而不是站在他對面要求他、或站在他背後推動他,去我們想要的方向)。
然後,我們會確認孩子的想法、他對外在情境的理解,以及他的願望。在我想來,可能的話,大家都想要當一個被喜愛的人、不傷害到別人的人、心情常常愉悅自在的人。
「你需要我們的幫助,來讓你可以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做到你想做到的事嗎?」
確認到孩子的合作意願之後,我們會開始規劃支持方案,一方面試著減少孩子們維持固著行為模式(如攻擊行為或語言、容易情緒劇烈浮躁)的外在原因,另一方面則試著建構友善接納的環境。
這是因為,我們認為人的行為是個人的意願和外在條件交互作用之後的結果。有人看似做出了選擇,但那樣的選擇可能違反了那個人最初的意願,是因為外在環境不斷消磨他的心智,使他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事。
我們會試著取得同個教育現場裡其他孩子與家長的理解,試著讓他們能夠理解這個人身處於什麼樣的困境,讓他們相信我們會在最基礎的底線(沒有人受到不可回復的傷害)之上,給這位孩子應當有的寬容接納的時間與空間。
但這不是說人的意願不重要。當外在條件已經做出起碼的接納與包容時,在教育現場的其他孩子沒有義務提供更多的退讓與妥協。其他人已經做到的起碼該做的、甚至做了更多時,當事人也該負起對於自己人生的責任。
對於孩子來說,這當然是非常辛苦殘酷的事情。這時,希望孩子會覺得:幸好還有你們在。
而有力量繼續下去。
留言
張貼留言